loading indicator text
Loading
Reborn Records

石籠實驗 | 一場資源循環革命的前哨戰

September 13, 2025

在新世紀環保公司-仁武航太園區門口,一座開放性都市景觀空間靜靜佇立。
它不僅是公園造景,更是一場營建廢棄物重生的系統性革命開端,名為——石籠實驗。

起源:被浪費的資源正侵蝕著台灣土地

廢棄物再生循環需要有精準的永續策略與更完善的資源整合。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遠雄建設與成功大學相遇,找到了一把再生循環的鑰匙「物質流」。物質流是一套系統化的分析方法,追蹤材料從來源、使用、廢棄到再利用的整個生命週期,導入物質流概念後,才發現營建業再生循環的困境確實艱難。
「如果我們不瞭解物質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何精準的計算碳排放?」

 

過去多數企業在意的是人流,因為人流最能直接的反應經濟價值。
隨著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計劃的推行,碳排逐漸受到重視,物質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基本概念與系統工具。

 

建築產業涉及大量的物質資訊,這些資訊散落在建築師、營造商、廢棄物處理廠商手中,沒有系統性的整合與盤點,此外,建築物拆除後的廢棄物的去向,也成為再生循環的難題。以混凝土為例,它占營建廢棄物約 50-60%,卻有高達70% 以上未能進入資源循環系統1,這些混凝土塊往往被非法掩埋或堆積在土資場,不僅浪費資源,也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

 

遠雄建設與成大團隊決定邀請新世紀環保公司,一起挑戰這道難題,讓最難處理的「混凝土塊」再度回到都市當中,成為可再生循環的都市礦。三方決定利用了新世紀環保公司廠內為數最多的營建廢棄物----混凝土作為實驗材料,一處友善環境的示範場域「石籠實驗」就此誕生。

 

要將混凝土廢料變回「都市礦」,新世紀環保公司面臨的是一場與時間和成本的角力。在維持日常營運的同時,他們必須調度人力,用挖土機一勺一勺反覆翻找,人工篩選出大小相同的混凝土塊,員工加班趕工,生產線卻不能停擺——這一切,只為證明廢棄物的循環可能。對企業來說,這樣的投入也許不「划算」,但管理層仍決定支持,因為除了短期效率,他們也想為每一塊廢料的重生,盡一份心力。

一勺一勺地過篩出大小相同的混凝土塊

看似小型的公園,創造了可被估算的減碳效益

由遠雄建設發起,與成功大學產學合作,結合了新世紀環保公司累積的再生混凝土,以近年被廣泛應用於造景的「石籠」為主體設計2,加上超過 10 家上下游廠商的共同努力,讓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資源在石籠實驗中找到了新的生命。

石籠實驗減少了多少原料的開採?

水泥會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並產生更高的碳排放3,以及造成森林資源的壓力或塑膠生產的污染,而石籠實驗成功將看似無用的材料,重新組合成一座美觀與功能兼具的公園造景,也實際的降低了碳排放與環境污染。

石籠實驗共減廢 15.366 公噸,全案生命週期4共減碳 1591 kgCO2e

 

1591 kgCO2e 直觀換算:

 

  • 相當於一輛汽車停駛約 4 個月
  • 相當於種植了約 74 棵樹,並讓它們生長一年
  • 相當於保護 2700 平方米的森林
  • 相當於一輛機車停駛 1.5 年
  • 相當於安裝 4-5 千瓦太陽能板

 

實驗的數據沒有驚濤駭浪,卻是建築產業導入物質流的第一道浪花。

都市的角落,成為再生循環的關鍵原型

似微型的公園造景,實則是建築產業物質流系統的關鍵原型。
從再生混凝土與石籠網的精準配比、衣纖木的再生應用,到運輸與施工的碳排計算,每個環節都經過跨領域團隊的實地驗證。對遠雄建設而言,這項實驗將轉化為可擴展的設計模組 —— 未來建案中的人行道、庭園等開放空間,都能套用此永續模式;對都市更新案更具示範意義,透過物質流追蹤技術,讓拆除廢料轉化為「都市礦」的過程透明化。

 

當 15 公噸的實驗規模放大 100 倍,減碳效益將等同於打造一座森林,而比數據更珍貴的是產業聯盟的共識,唯有整合營建商、回收廠、設計端形成閉環,才能真正改寫營建廢棄物的命運,就如同這次的合作廠商 ---- 新世紀環保公司,為了與遠雄建設攜手實踐永續經營的願景,不惜投入人力與時間成本,共同完成了困難重重的石籠實驗。

 

這一處角落證明了,革命性的改變往往始於最基礎的物質流計算。

 

新世紀除了參與工地再生計畫外,平時也盡力於鄰里綠化。


以再生混凝土、森生木、衣纖木等循環素材構築而成的石籠造景,良好地融入自然造景。

廢棄物將不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

在這個追求永續的時代,「石籠實驗」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
這場物質流的系統性革命,讓我們看見了營建業的無限可能
而這份可能,正等待著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來參與及支持
物質流的未來,需要的不只是技術
還有一份守護地球的情懷

觀看物質流文章

  1. 根據環保署數據,營建廢棄物中的混凝土廢棄物佔比超過 50%,但僅有不到 30% 被有效再利用。
數據來自城市綠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聞:https://www.ctgreen.com.tw/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100&uid=0
  2. 石籠由高抗腐蝕、高強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鋼絲,或者包覆 PVC 以上的鋼絲,使用機械編織而成的角形網網箱,使用該網製作而成的箱型結構就是石籠,石籠可用來裝載不同類型的塊石。
  3.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是指人類活動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向大氣釋放的 二氧化碳(CO₂) 和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 CH₄、氧化亞氮 N₂O)的總稱。這些氣體會加劇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進而引發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等環境問題。
  4. 在此指「石籠實驗」從 原料取得、生產製造、運輸、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 的所有階段,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含直接與間接排放)。

Further Reading on Other Articles

預約部分背景

Sense the Beauty of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