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驅動下的產業轉型:營建業與物質流的交集開始順理成章
為達成 2050 淨零目標,政府已明定 2025 年營建廢棄物再生率需提升至 60%,2030 年更進一步達到 75%。配合 2025 年上路的碳費制度,每噸廢棄物處理成本預計增加 300-500 元,這將顯著改變營建業的廢棄物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部分業者仍處於觀望階段,而此時的遠雄建設積極導入「物質流管理」系統。這套源自化工領域的工具,能完整追蹤建材從輸入、使用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流向,可協助業者精準掌握廢棄物產生節點,為循環經濟奠定基礎。
實踐系統化管理的第一步:專屬營建業的物質流資料庫建立
以遠雄建設為例,為導入物質流,規劃了為期三年的物質流資料庫建置計畫:


「這類系統的價值在於將抽象的永續目標,轉化為可執行的數據指標。」
超前部署的計劃,如今成為遠雄建設最關鍵的綠色護城河。
跨領域協作,才能真正串起物質流的循環
實務上,要讓物質流管理落實,還需仰賴設計端與營建端的密切配合,建築師在設計階段決定了約 80% 的建材循環潛力,而營建團隊後續的追蹤則影響廢棄物的實際回收效率。
目前營建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廢棄物處理機構資訊透明度不足、再生建材市場機制尚未成熟,因此,現階段必須找尋各區有理念的拆除清運業者、環保公司、土資場,建立區域性的綠色供應鏈聯盟,不僅能減少因運輸而產生的碳排成本,也是未來提升廢棄物再生率的有效做法。
物質流未來展望:從台灣到世界的綠色外交
遠雄建設「工地物質流資料庫」的雛形已建立,資料的完善仍在持續進行中,待物質流系統建置完成,將可根據各項材料對接國內外的碳排係數資料庫以及再生綠色供應鏈,企業也可以此基礎預估碳排熱點,擬訂出更為精準的永續策略,也可節省更多成本。
根據荷蘭的「循環經濟計畫」(Programme for a Circular Economy)數據顯示1,透過系統化的物質流管理,資源匱乏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具備顯著效益。循環經濟可為荷蘭減少 10 萬噸原物料消耗,替當地經濟新增 73 億歐元產出,對於同為資源稀缺、海島型經濟體的台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台灣若能完善物質流管理系統,將成為海島型及天然資源匱乏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典範,不僅能協助東南亞國家因應碳管制挑戰,更可作為技術輸出的重要項目,強化國際合作與綠色外交。隨著國際碳管制日趨嚴格,物質流管理系統將成為營建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基礎。
- 荷蘭政府於 2016 年首次制定「循環經濟計畫」(Programme for a Circular Economy),希望 2030 年時原材料使用量減少30%、垃圾能減量50%,並在2050年達到全國 100% “零廢棄”的循環經濟遠程總目標。 參考網址:https://homeruntaiwan.com/detail/article/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