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走訪
工地再生計畫 1.O
工地再生計畫 2.O
工地再生計畫 3.O
工地再生計畫 4.O
NEW
石籠實驗
物件總覽
守護
夥伴
攜手夥伴
遠雄夥伴
紀錄
Copyright 2025 © 遠雄建設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棟建築的誕生,都來自自然資源。礦石經開採、破碎、熔煉,再轉化為混凝土、鋼筋與磚塊,成為建築的基礎,也標誌著物質流的起點。目前遠雄正積極導入物質流系統,這將是一項長期計畫,透過與成大團隊合作,對數據追蹤、訂定標準化,並串連上游供應鏈及下游資源循環鏈,我們期許遠雄的工地不僅是建築的誕生地,更是數據的收集站。
2021 年,在花蓮中華紙漿廠的一場永續論壇上,成功大學建築系 ─ 劉舜仁教授以「物質流1」概念分析紙漿產業的廢棄物動向,從廢料種類、處理路徑到再生供應鏈的串接。台下,遠雄建設團隊眼睛為之一亮:「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找的答案嗎?」
為達成 2050 淨零目標,政府已明定 2025 年營建廢棄物再生率需提升至 60%,2030 年更進一步達到 75%。配合 2025 年上路的碳費制度,每噸廢棄物處理成本預計增加 300-500 元,這將顯著改變營建業的廢棄物管理策略。
在工地取料時,設計團隊META Design像是打開了「材料雷達」,敏銳地搜尋著各種可能再運用的廢棄資源。這一次,他們注意到了一個平常少有人留意的環節——混凝土的坍度測試。
這組專注包廂的沙發,來自大巨蛋工地的材料——A 字型鷹架。這種鷹架並不常見,通常只會出現在公共工程類的工地中,用作臨時護欄。帶著META Design到大巨蛋取料時,工地主任提醒:「今天不拿,明天可能就會清走。」雖然當下還不確定能用在什麼地方,但憑著它的特殊性,設計團隊仍決定將材料帶回,保留下來。
營建廢棄物轉化的關鍵是什麼?設計團隊 META Design 的出發點,不是單純地把回收材料轉化為物件,而是從觀察材料開始,理解它的質地與特性,然後找到最合適的設計切入點。每件作品,都是依循材料特性所展開的對話。
每一次的取料,都像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比賽。工地現場的輪轉速度飛快,今天看見的材料,明天可能就被清走了——為了保持工進順暢,什麼都不會停下來等你。
在新世紀環保公司-仁武航太園區門口,一座開放性都市景觀空間靜靜佇立。它不僅是公園造景,更是一場營建廢棄物重生的系統性革命開端,名為——石籠實驗。
2020 年啟動的「工地再生計畫 1.0」,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對遠雄建設來說,這是實踐 FGN 理念的第一步;對合作夥伴 META Design,則是第一次踏入營建產業,探索如何將營建廢棄物再利用;對負責遠雄職場改造的設計與裝修公司來說,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經驗。
如果你曾跟著設計團隊 META Design 一起走進工地,可能會忍不住好奇:為什麼連這些也要撿?地上的電焊條、墊片、鋼筋防護帽、生鏽的綁鐵線……這些看似無用、細碎的工地餘料,在 META Design 手中,反而成為創作的起點。
在工地收集材料,最困難的從來不是材料太重,也不是找不到東西,而是如何與現場的工地師傅建立信任。
即使使用的是回收材料,設計團隊 META Design 在木作製程上絲毫不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