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指示文字
Loading
Reborn Records

解構物質流 EP1.建設引用物質流
概念,盤點營造的生命週期

September 16, 2025
文章首圖

物質流的第一步:看見追蹤的力量

每棟建築的誕生,都來自自然資源。礦石經開採、破碎、熔煉,再轉化為混凝土、鋼筋與磚塊,成為建築的基礎,也標誌著物質流的起點。目前遠雄正積極導入物質流系統,這將是一項長期計畫,透過與成大團隊合作,對數據追蹤、訂定標準化,並串連上游供應鏈及下游資源循環鏈,我們期許遠雄的工地不僅是建築的誕生地,更是數據的收集站。

 

這將形成一條可追蹤的物質流足跡,從混凝土的來源、鋼筋的使用率、到廢棄物的去向追蹤,這些數據不僅讓遠雄能夠精確掌握資源使用效率與碳排熱點,更為營建產業的循環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數據成為改變的開始:
水泥、砂石、鋼鐵和金屬在物質流中占比最高

很快地透過數據的追蹤及統計,遠雄建設與成大團隊發現營建業的廢棄物當中,水泥、砂石、鋼鐵和金屬類材料佔據了最大比例3。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精確掌握這些材料從進入工地的那一刻,到生命週期結束後的流向。

 

過去,大多數廢棄物最終被送往掩埋場,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浪費資源,還對環境造成了沉重負擔。其中,占比最多的混凝土塊處理起來尤其棘手,作為營建廢棄物的主要成分,混凝土塊的體積龐大且難以分解,如何讓這些廢棄混凝土重新回到都市建築的循環中,成為我們聚焦的核心目標之一。

 

在建置物質流系統的同時:首發計劃「石籠實驗」落地了

以最棘手的營建廢棄物「混凝土」作為主角,遠雄建設與成大團隊決定透過物質流來克服這道難題,讓這些即將被掩埋的混凝土塊,再度回到都市當中,一處友善環境的示範場域「石籠實驗」就此誕生。
這項實驗,不僅是一次物質流的應用更是營建業綠色循環的前哨戰!

 

探索石籠實驗

 

  1. 物質流指的是原材料、零件、產品等物質在生產、供應鏈及物流過程中的移動與轉換。它涵蓋了從供應商到製造、生產、儲存、配送,甚至回收再利用的整個流程,並與資訊流、資金流等密切相關。目的於透過追蹤與數據分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浪費;近年被廣泛運用於製造、物流或循環經濟領域。
  2. 台灣每年約產生 7000 萬噸營建廢棄物(含土石方),其中僅 1,200萬噸 進入政府監管體系並經合法處理,約佔總量 17%。官方數據顯示,全台有 59家 合法處理機構,年處理能力約 1,138萬噸,但仍遠低於總產出量。其餘超過 5,000 萬噸營建廢棄物及土石方流向不明,可能透過未申報處理、非法棄置或未受監管的方式消化,形成龐大的「黑數」,對環境與監管機制帶來挑戰。數據引用自公視新聞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7909
  3. 根據內政部《建築廢棄物產生量推估之研究》,推估出我國建築拆除單位樓地板面積產生廢棄物種類以廢混凝土塊(54.98%)、廢磚瓦(29.84%)、廢鋼(6.87%)仍占拆除廢棄物之大部份。這些廢棄物若未經妥善管理,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資料來源為內政部全球資訊網之《建築廢棄物產生量推估之研究》: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V9BYnJpX0dvdi9yZXNlYXJjaC8yMTgyLzE0NDc5MzAwODUxLnBkZg%3D%3D&n=Y29tcGxldGUucGRm

延伸閱讀其他文章

預約部分背景